木卡姆之光:一部歌剧背后的文化传承与艺术坚守
8月4日深夜23时,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内雷鸣般的掌声持续回荡。在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的谢幕时刻,刚刚完成两小时精彩演出的艺术家们努力平复着急促的呼吸,向座无虚席的观众席深深鞠躬致意。这场演出标志着该剧首轮四场公演圆满落幕,平均上座率突破80%,创下近十年来新疆原创歌剧首演最佳票房纪录。
\"我们何其幸运,这部作品恰逢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的良机。\"总导演陈蔚将这部历时三年精心打磨的作品视为全体演职人员的艺术朝圣之旅。正如剧中唱词所诉:\"有一束光照亮木卡姆的乐章,有一束光在数字的长河中歌唱\",这既是对万桐书先生的致敬,也是创作团队的艺术宣言。
从新闻到舞台史诗
2023年1月,99岁高龄音乐家万桐书与世长辞。这位毕生奉献给民间音乐研究的学者,曾在上世纪50年代受中央音乐学院委派,携妻子连晓梅远赴新疆,完成了抢救性录制民间艺人吐尔迪·阿洪\"十二木卡姆\"的壮举。他的离世促使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加速推进这部致敬作品的创作进程。
展开剩余73%该剧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指导,新疆艺术剧院倾力打造。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重点资助项目和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工程,《木卡姆恋歌——万桐书》从立项之初就确立了打造艺术标杆的目标。创作灵感源自2023年2月16日《新疆日报》刊发的《从沙漠到大海——追记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抢救守护者万桐书先生》一文,陈蔚导演坦言这是她认识万桐书的起点。
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主演吕薇在剧中扮演数字博物馆设计师夏提古丽。这位经验丰富的歌唱家坦言,创作初期最大的挑战是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陌生。\"十多年前在北京看过十二木卡姆表演,虽不懂歌词却被深深震撼。若非参演此剧,我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份震撼背后是万桐书等守护者毕生的坚守。\"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作为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融合了多元民族音乐元素。200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创作团队深入天山南北采风,从哈密阿勒屯古街的婚礼舞蹈,到莎车老艺人的萨塔尔琴吟唱,再到刀郎木卡姆传承人的激情表演,这些鲜活素材最终都融入了舞台创作。
艺术突破的艰辛历程
对吕薇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边唱边跳木卡姆经典段落《太孜》。\"歌唱与舞蹈的气息运用截然相反,这种矛盾让我在排练中备受煎熬。\"在国家级传承人吐尼莎·萨拉依丁指导下,她借鉴京剧发声技巧,同时严格训练舞蹈动作,甚至主动\"瘦上加瘦\"以求身形统一。
年轻演员们同样面临严峻考验。扮演吐尔迪·阿洪的卡米力·吉力力在导演陈蔚的严格要求下,反复揣摩这位饱经沧桑的老艺人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复杂心境,通过步态、声调和肢体语言的细腻变化,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蜕变。
传统与现代的美学融合
剧中那段雄浑刚劲的刀郎木卡姆男子群舞成为网络热议焦点,网友赞叹\"彻底颠覆了对新疆舞蹈的认知\"。舞蹈编导欧阳丹回忆在麦盖提县初次接触刀郎舞时的震撼:\"那种原始力量让人不由自主随之律动。\"
从民间采风到舞台呈现,创作团队经历了艰难的艺术转化过程。欧阳丹创新性地将西班牙斗牛舞的披风动作融入传统袷袢舞蹈,通过衣摆的收放与脚步的配合,既保留了原生态韵味,又赋予其现代审美气质。领舞麦麦提艾力·麦麦提敏表示:\"这次演出让我重新理解了舞蹈叙事的力量。\"
直到首演前夜,剧场里依然灯火通明。演员们精益求精地打磨每个细节——从双人托举的稳定性到对白的自然流畅。正如吕薇所说:\"舞台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永无止境的完善,真正的精彩往往诞生于即兴的灵光一现。\"
这部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歌剧,不仅是对万桐书先生的深情礼赞,更是对维吾尔木卡姆这一人类文化瑰宝的当代诠释。通过艺术家的集体创作,传统与现代完成了一次震撼人心的对话,让穿越时空的文化之光继续照耀当代舞台。
发布于:山东省云智配资,最专业的股票配资,配资指数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